從ISO22000演變看標準的生命力
記得2004年底,中國標準化研究院食品與農業標準化研究所找我,共同編寫中國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標準?我知道當時就如同比賽一樣,國內有幾家國字號單位都在寫這個標準,其中包括急忙頒布,但后來壽命只有不到10個月的SN/T1443.1-2004《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要求》?我告訴標準化研究所的人:“千萬別再編了,因為ISOTC34小組正在寫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標準,而且我已經拿到了討論稿?”
那時候我的老板Christina Palmer代表英國正參與編寫這個標準,并作為全球認證公司的代表,收集意見并反饋給TC34小組?她每一次都會將修改過的ISO22000標準發給我一份,所以我的手里有整個ISO22000演變的過程,和不同版本,有最開始的WD版,以及后來的CD版?DIS版和FDIS版?其實最終頒布的ISO22000:2005與最初的WD版有著極大的改變,最明顯的就是最終頒布的標準條款結構完全比照ISO9001:2000,但WD版則更像丹麥早先頒布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要求》?TC34小組核心成員以丹麥人為主,也包括來自23個國家的專家,和一些國際組織以聯絡員身份參加?
ISO22000:2005標準的第七章節是“安全產品策劃和實現”(Planning and realization of safe products)?與ISO9001:2000的第七章節“產品實現”(Product realization)有些不同,似乎將PDCA中的P放在了執行的章節?其實不是這樣,因為第七章節中的“Planning”是指流程的策劃,而非體系的策劃?這在CD版時的ISO22000第七章節的條款演變中可以看得出來?
CD版ISO22000第七章節“安全產品的實現”(realization of safe products);
7.1Product and Processdata,產品與流程信息
7.1.1總則,7.1.2流程圖,7.1.3原材料與食品接觸材料,7.1.4終產品特性,7.1.5預期用途,7.1.6工藝描述與現場其他控制措施,
7.2危害分析
7.2.1總則,7.2.2危害定義與可接受水平,7.2.3危害評估,7.2.4定義與評估控制措施,
7.3設計CCP計劃
7.3.1總則,7.3.2確定CCP的接受限度,7.3.3設計監控系統,7.3.4超出CCP可接受限度時的糾正,
7.4SSM規程設計(Design of the SSM Programmes)
注:Supportive Safety Measure(SSM);控制措施針對危害控制,而非關鍵控制措施(類似今天的OPRP)?
7.5食品安全管理體系運行
7.5.1總則,7.5.2控制措施系統運行,7.5.3可追溯性,7.5.4潛在不安全產品處理,7.5.5召回,
7.6監控與測量裝置的控制
從CD版第七章節看,它的困惑就是沒有將“流程”與“體系”分清楚,雖然以CAC《HACCP原理及應用指南》為核心,但缺少“食品安全小組”,“驗證”和“文件化”部分,另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GMP”它也沒有體現?到DIS版的第七章節時,就有了很大的改變,增加了“PRP”(GMP),“食品安全小組”,“驗證策劃”和“更新”,將幾乎CAC《HACCP原理及應用指南》全部內容中5個預備步驟和7個原理統統補上了?也證明了《HACCP原理及應用指南》還只在流程層次,但國內許多認證公司卻拿它作為認證標準,真是將許多企業害苦了,這也是為什么本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認證,并可以給企業帶來持續改進機會的體系,卻給客戶帶來無限的痛苦?
等到了FDIS時,又將DIS版中的“7.9食品安全管理體系運行”拆分為“7.9可追溯系統”和“7.10不合格的控制”兩個部分,這又讓許多審核員在做ISO22000審核時,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找體系運行的條款了?FDIS版與最終頒布的ISO22000:2005基本沒有任何結構性的變化了,只是改動幾個詞或字罷了?
從ISO22000標準演變可以看出,西方(尤其是歐洲)制定標準的原則,非常注重嚴謹性?合理性?權威性和連貫性,這可能是目前中國寫標準的人最為缺乏的了?國內人寫標準更多地是當作申請國家科研經費的項目,而欠缺對標準實施和操作合理性的思考?這就導致了有些標準制定并頒發之后,沒有人樂于使用,最終不了了之,最后變成只是在年底績效考評或申請技術職稱時才被提到?
一流企業賣標準,二流企業賣技術,三流企業賣產品?這在中國DVD?手機的發展史上已經得到驗證的了?但能夠進入一流,靠賣標準賣錢是需要非常深的功夫的?工業化的發展和商業社會分工細化,促進了標準化?從工業化的發展史首先是在歐洲,然后是美國,再有日本?中國的工業進程只是不到100年的時間?中國人還沒有能力自在世界標準俱樂部中占有一地之席,尤其是制定標準的思維方式?
ISO9001是歐洲人寫的,自1994年頒布的第一版開始,已經走過了近15年的時間?標準也由94版側重于流程,到2000版更側重于系統,結構上有了根本的改變?ISO9001標準已經在全球得到了全面推廣,至少以我個人的觀點,它是一部結構合理?法理明確?邏輯清晰和可操作性強的最好的管理體系標準之一了?
美國和日本在體系標準方面還是落后于歐洲,因此像TQM和6個西格瑪都成為曇花一現的東西,在法理和結構上,它們還不能稱之為完整的體系標準?但有些熱心推廣6個西格瑪的人,還堅持認為它是個完整的體系,這也是許多企業熱衷于搞6個西格瑪,但都是以失敗告終的原因了?因為6個西格瑪沒有將保證體系成功最重要的人—最高管理者的責任寫下來?使得本來是戰略的決策,卻變成了戰術推廣,將本來是最高管理者的目標,變成了某一個部門的目標,最后能不失敗嗎?
我總結只有符合7個特征的標準,才能稱為管理體系標準;
1.方針,2.目標,3.職責,4.實現(執行),5.檢查,6.驗證,7.改進?1-3為上層建筑,是最高管理者的責任,4-7為運營管理,是職能部門的責任?只要有這些管理要素,每個層級都知道自己該干什么,體系就有了持續改進的機制了,使用者也樂于堅持?
如果能真的能了解上面7個特征的本意,再理解了組織日常運作中的各類活動,就能做到標準是為我們服務的工具,而不是我們要成為標準的奴隸?
談基于調查特殊過程確認的落實沃爾瑪驗廠現接受部分行業認證,避免重復審核OHSAS18000程序文件:績效監視與測量管理程序守合同重信用企業在哪里申請(重合同守信用證書怎么申請)阻止專利實施是否屬于侵權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申請條件加拿大商標怎么注冊?ISO27001標準及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體系認證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