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莞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組織開展了2018年度信息化專業認證領域項目申報工作,也就是對通過ISO20000、ISO27001等體系認證的企業進行資金獎勵。因為東莞政府在大力支持信息技術類企業,鼓勵其進行體系認證,對通過認證的企業給予5萬元的資金補貼,總的加起來就是10萬。
以下就是東莞市對進行了ISO20000、ISO27001等認證的企業進行10萬資助的文件:(部分企業名單)
如今大多數IT企業隨著業務的不斷拓展,都面臨著客戶所屬行業的不同,規模的不同,服務要求的不同,對信息安全的質疑等方方面面的問題與挑戰。如何控制IT服務的整體風險(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提高IT整體服務水平成為IT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而ISO20000與ISO27001同屬ISO所發布的具有國際性的標準,兩套體系的側重點分別側重于IT服務管理與信息安全管理,并存在著相互輔助、相互依存的特性。故認證ISO20000與ISO27001就顯得尤為重要,下面就為你進行詳細講解。
ISO20000與ISO27001的區別于聯系
ISO20000在服務提供過程的“信息安全管理”部分中包括有對信息安全的要求。盡管兩者都專注于IT服務的管理,然而,在專注點和適用范圍上有著很大的不同:
ISO20000以流程為核心,定義了一系列比較抽象的流程目標,而ISO27001以控制點/控制措施為主,比較具體;
兩套體系規范的側重點有所不同,ISO20000是面向IT服務管理的質量體系標準,而ISO27001是面向信息安全的質量標準規范,ISO20000強調以流程的方式達到質量管理標準,ISO27001強調以風險控制點的方式來達到信息安全管理的目的;
兩套體系規范存在著許多的共性特征,如:事件管理、業務連續性管理、信息資產管理等方面,大多數的企業都會選擇將ISO20000與ISO27001認證項目一同實施,使兩套體系間的互補特性得到充分的發揮,更全面適用范圍不一樣
ISO20000適用于企業的IT服務部門,通常是IT部門。
ISO27001適用于整個企業,不僅僅是IT部門,還包括業務部門、財務、人事等部門。
ISO20000與ISO27001有什么區別?
為了能夠更好的發揮兩套體系整合所帶來的企業價值,需要遵從體系整合原則,進而開展體系整合的建設與管理。體系整合原則,是企業建設服務管理與信息安全管理的前提基礎與保證依據,整合原則在體系整合構建與實施中將發揮其大作用。體系整合所要遵照的原則包括:
關注客戶服務水平 ISO20000 是以客戶為中心,以流程為導向的IT 服務管理體系,旨在提高客戶滿意度水平。而ISO27001 主要是對信息資產的風險控制,同樣是為了保障企業內部整體服務能力,間接的保證了客戶服務質量;
體系條款滿足原則 兩套體系整合的條款,應將共性要求條款融合為一體,不同的特定要求條款也應得到滿足;
文件結構滿足原則 兩套體系應采用一致性的文檔層次結構,方便文件共享與統一搜索路徑,更便于日常維護與參照;
職能一體化滿足原則 構建體系整合實施,應將管理職能的集中與分散進行結合,要充分考慮兩套體系的標準差異,調整與優化組織結構,做到對標準的共性要求的集中管理與統一控制;
降本增效滿足原則 兩套體系整合后應在時效性與成本控制方面有明顯的改進;
風險控制滿足原則 確保在體系流程規劃、實施與運行時,能夠采取有效措施對各類風險進行有效控制;
全員參與滿足原則 要求在體系實施與執行過程中,組織全體人員都參與進來,從而保證大家在思路上的共識;
體系運行模式滿足原則 遵照PDCa 過程方法來對體系進行不間斷的持續改進;
工具接口滿足原則 如要對IT 服務管理與信息安全,要建設兩個系統時,要求兩個系統要設計詳細的接口,并有專門的文檔來記錄接口定義。
體系整合后的企業應用
目前,企業信息化戰略建設倡導從“技術驅動”向“業務驅動”進行轉變,要求企業組織人員應由“被動服務意識”向“主動服務意識”進行轉變,IT 部門的角色也應由開始的“單純的信息技術提供者”向“信息服務供應者”進行轉換,“單一職能管理”向“綜合職能管理”的方式的轉變。
為了更好應對上述的轉變要求,需對服務提供方式與服務質量進行改進,強調具有時效性與靈活性的體系設計,從整體上提高與改進其服務質量,使全面提升客戶滿意度水平。
上述內容可見,一家企業如果沒有整合ISO20000與ISO27001兩個體系認證,所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而能夠申辦到此雙系統的企業,所能獲得地效益往往是體現于全方位多方面的:能夠幫助企業提升提高可持續經營和有效地支持業務戰略,保障信息規范安全化,吸引更多投資力推企業活力發展。
沃爾瑪的供應商在加拿大,怎么注冊商標?ISO14067認證數據質量控制方法食品企業申請ISO22000認證要這樣做!飛利浦VDA驗廠及6S現場改善項目咨詢怎樣代辦ISO質量管理體系要多久醫療器械行業 ISO13485 標準簡介雙軟企業認定與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