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識產權交易合同履行過程中,因為合同條款不完善導致合同當事人期待的合同利益不能得到完全實現,即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從而極易引發合同糾紛。在此,本文簡要介紹技術合同中存在的一些知識產權法律風險、產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技術合同中存在的知識產權法律風險主要包括三類。
第一類是知識產權歸屬未作明確的約定。委托技術開發合同中,法律規定知識產權歸屬首先看合同約定,合同沒有就推定歸屬被委托,在現實中很多委托技術開發合同對此部分未作明確約定,導致委托方的權益受損,引發技術合同法律糾紛。
第二類是知識產權衍生權利歸屬未作明確約定。雙方履行完知識產權合同后,仍可以對智力成果進一步研發,對于后續研發取得的成果,如果合同當事人雙方未提前約定衍生權利的歸屬,將會給出資方造成很大的損失。
最后一類是,在技術合同中,必然包含技術來源、標識來源、文字來源,往往容易忽視交付的智力成果是否侵犯第三人知識產權的問題,合同一方提供給另一方的技術、文字、圖片均應承諾是合法并有權使用的,即“權利瑕疵擔保”否則誰提供的侵權內容誰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之所以會在技術合同中暗藏知識產權法律風險,主要是因為合同當事人法律風險防范意識不強,未充分認識到存在的知識產權法律風險,并未對有關知識產權重要的條款進行明確的約定。
為了防范上述技術合同中的知識產權法律風險,可以采取兩種做法。
一方面,可以通過完善技術合同中知識產權保護條款,明確約定知識產權保護義務等內容。比如,明確合同履行過程中產生的一切成果的所有權及知識產權的歸屬;明確合同當事人利用另一方當事人提交的技術成果所完成的新的技術成果,其所有權及知識產權的歸屬;明確合同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提供的技術背景資料及有關技術、數據、經營等信息的保密義務。
另一方面,可以在技術類合同文本中約定有關條款,以明確合同相對人的擔保責任。例如,因執行技術合同的需要,合同一方當事人提供的與本合同有關的設備、材料、工序工藝及其他知識產權,應保障對方在使用時不會發生侵犯第三方專利權、商業機密等情況。若發生侵害第三方權利的情況,提供方應負債與第三方交涉,并承擔由此產生的全部法律和經濟責任,并對因為侵權行為給對方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再如,合同相對人應保證交付的工作成果不侵犯第三方的權利。若發生侵犯第三方權利的情況,合同相對人應負責與第三方交涉,并承擔由此產生的全部法律和經濟責任,并對因為該侵權行為給使用方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
綜上,技術合同雙方當事人對合同中存在的知識產權法律風險應給予高度的重視,以期能夠運用一些有效的措施規避法律風險。
油煙管道清洗資質證書在哪些部門辦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初次檢測認證流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ISO9001認證國家限價收費標準iso認證一般多少錢_質量體系認證_ISO認證工業循環冷卻水中鈉含量的測定9000認證年審都審什么,9000審核內容是那些Tisax認證評估的流程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