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20000認證流程及方案
認證準備階段第一步工作就是完成認證可行性方案的編寫。如果把認證活動理解成一個項目,認證方案的編寫就是通過對項目的主要內容、目標和相應配套條件(如管理基礎、管理需求、項目規模、資源投入等),從技術、經濟、工程等方面進行調查研究和分析比較,并對認證可能取得的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進行預測,從而形成該項目是否值得實施和如何實施的咨詢意見,為組織的高層提供項目決策的重要依據。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認證方案的制定也是認證準備階段中最重要的工作。
1. 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通常可包含投資必要性、組織可行性、技術可行性、財務可行性、經濟可行性、社會可行性、風險因素及對策等部分。由于各類型項目因行業特點而差異很大,具體到ISO 20000認證,通常需要從管理基礎和效益兩方面進行考慮和分析。
首先是管理基礎分析。需要對組織自身的管理基礎,包括ITIL體系實施的基礎、當前的組織架構和當前管理體系在認證過程中的風險進行全面的評估。
IT服務管理體系的建設,首先是管理問題,其次才是技術問題。成功和失敗的經驗都表明,需要首先解決管理體制和機制的問題,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培養服務意識和質量意識,建立內部可行、科學的服務模式;其次才是借助軟件工具將管理流程固化和優化,利用自動化工具輔助和提升管理效率,實現技術和管理的有效結合。因此,在認證可行性分析時應更關注管理可行性,其次才是技術可行性。
對于那些已經成功實施基于ITIL的管理方法的組織來說,需要更標準化的成熟IT服務質量管理體系來確保管理與國際接軌。ISO 20000認證將滿足其進一步發展的戰略需求,同時ISO 20000的持續改進機制也確保管理流程具備更強的生命力。
其次是效益分析。可以從資源配置的角度衡量認證項目的收益,評價認證項目在實現組織發展目標、有效配置IT資源、改善運行環境、提高流程效率、減少人員工作量、提升盈利能力等方面的效益。
雖然對于不同的組織來說可能帶來的效益各有不同,但通常ISO 20000可能為組織帶來的效益可能包括以下內容:
-在IT服務提供中有更多的管理手段,并能持續地改進;
-改進服務交付的能力,為關鍵業務服務提供穩定的,高質量,低成本的可靠的服務;
-通用的服務表達方式,方便不同組織之間的對話;
-為組織內部運營過程提供一個管理和溝通的平臺;
-采納最佳實踐,提高組織內部服務水平,以及服務級別的持續保持;
-減少服務交付中的時間成本;
-有效管理供應商的方法;
-提高人員利用率,改善激勵,降低人員流失;
-有價值的管理數據,更好的決策支持;
ISO9000體系文件和ISO9000記錄如何做標識ISO9001認證初審第二階段審核克勞士比論ISO9000:2000的有用性ISO14000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產生的ISO13485:2003管理體系標準SPC - 控制圖判異規則及異常處理機制體系認證機構怎么選?認證費若是低于市場價的要注意了!關于開展企業上云上平臺資助類申報工作 條件及資助標準